首页

首页 > 学团风采 > 正文

统计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时间:2019-05-28

         

一、 2018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我院2018届统计学院本科毕业生共292人,其中经济统计学专业242人,统计学专业50人。

2、就业率与就业流向

2018届统计学院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1.35%,就业人数为265人。

按照升学、出国、网络签约、灵活就业、其他就业四类统计就业流向。其他就业包括:非派遣省外签约、劳动合同、征兵入伍、创业、基层就业等。

升学共计82人,总体比率28.08%;出国共计12人,总体比率4.11%;网络签约共计76人,总体比率26.03%;灵活就业共计74人,总体比率25.34%;其他就业共计33人,总体比率12.45%。



二、特困家庭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发放情况和就业情况

发放情况:

学号

姓名

院系

专业

学历

补贴金额

补助类型

开户行

20141724128

邱**

统计学院

经济统计学

本科生毕业

1000

特困

农行高新支行

20141724137

王**

统计学院

经济统计学

本科生毕业

1000

特困

农行高新支行

20141724231

王**

统计学院

经济统计学

本科生毕业

1000

特困

农行高新支行

20141724322

刘**

统计学院

经济统计学

本科生毕业

1000

特困

农行高新支行

20141734149

张**

统计学院

统计学

本科生毕业

1000

特困

农行高新支行

20141734135

王**

统计学院

统计学

本科生毕业

1000

特困

农行高新支行

  就业情况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共计6人,其中:签约3人,比率50%;升学1人,比率16.7%;灵活就业2人,比率为33.3%。

 




优秀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8年校级优秀毕业生人员名单:

学号

姓   名

性别

学历

专业名称

20141724119

梁致浩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129

邱子迅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150

张肖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154

朱美婷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223

刘雪锐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243

于数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246

张凤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204

樊海娜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349

张梦瑶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302

单姣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330

邵梦迪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318

刘芳毅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327

乔婷婷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427

刘莹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431

苗婷婷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413

姜姗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453

周莹莹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405

程皓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0144109

江丽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0144134

延伟青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324217

李晓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34150

张慧中

本科

统计学

20141734112

李俊

本科

统计学

20141734128

秦亚星

本科

统计学

 

2018年省级优秀毕业生人员名单:

学号

  

性别

学历

专业名称

20141724117

李晓轶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138

王珊珊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213

贾雯茹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214

姜娅琼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314

李树涅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316

李一诺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307

胡杨林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438

王柳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451

张子哲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452

赵姝洁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24406

崔基瑞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0734129

尚晨欣

本科

经济统计学

20141734140

王双

本科

统计学

20141734131

宋佳怡

本科

统计学

本科优秀毕业生毕业人数共38人,就业共计36人,其中:升学20人,比率55.6%;网络签约8人,比率22.2%;灵活就业6人,比率16.6%;出国2人,比率5.6%;





四.毕业生的思想状况

我院学生生源90%以上来自省内,家庭经济状况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山东省内,其中省内一线城市及沿海城市如济南、青岛、东营、烟台等最受毕业生欢迎。另有生源地为省外的部分毕业生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到北、上、广、津等东南部需求较旺的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从事经济、证券、银行等工作的就业生比率较大。

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有就业意愿但是未就业,概括起来主要以下三种类型:

一、毕业后拟继续准备升学
   这部分毕业生多在学校参加了升学考试,但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如愿,遂将继续考研作为自己毕业后的目标。这其中一部分是坚定的考研族,一部分是因考研错过了就业机会,而被动再次进入考研队伍。考研之所以持续热度不减,主要归咎于就业市场的人才高消费,也因此出现了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市场,本科生占专科生市场的“挤占效应”。此外,极个别具有文凭崇拜,也是催生考研族的重要因素,家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仍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选择。
   二、主动放弃就业,自愿失业
   主动放弃就业的主要指的是已大学毕业、达到就业年龄、具有就业能力,以多种理由不就业,依赖父母生活的大学毕业生,这部分学生或者家长过分溺爱、家庭生活优越、没有生存压力、或者将职场“妖魔化”,抗压能力极差,不敢面对职场的压力和竞争,宁愿回家“啃老”也不主动求职择业。由于长期脱离社会、自我封闭、不少人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业的意识和竞争能力更加弱化。自愿失业不但缩短了职业生命期,也滋生了求职惰性,同时大学生也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形成了职业空白期,对重新走入工作岗位极为不利。
   三、有就业意愿但未能顺利实现就业
   有这种思想的学生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距离遥远。

部分大学生对人才的理解过于狭隘,一厢情愿地认为人才就是要具有报酬高、轻松稳定的工作,“白领情结”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仍在影响着他们。
   (二)毕业生的素质难达招聘单位要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才市场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考核的是综合素质,如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而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这一变化,中学时自主学习能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低等情况还是比较普遍,一些大学生活没有将所有精力放在课业成绩上,个别的大学中迷失,丧失自控能力,利用上课的时间打游戏,利用课余时间看电影等,致使学业荒废,有的无法完成大学要求的学分,有的就业意识极其匮乏,毕业即失业。

五.毕业生留鲁就业创业情况

留鲁就业共计11人,其中:国有企业有4人,比率为36.4%;其他企业有7人,比率为63.6%。






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就业指导和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1、个人职业选择理念的问题

部分毕业生缺乏自主择业目标,无法正确认识自身,在职业选择中有较为严重的盲从和跟风;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了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以及用人单位要求,奔着高薪去就业,非大城市不去;个别毕业生缺乏责任意识和履约意识,一旦收到单位的签约通知便匆忙与之签约,遇到更好的单元就与原签约单位解除协议,不履行承诺行为,随意毁约违约,造成了信任的缺失;个别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展示能力及随机应变技巧不高,错失了签约机会,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2、学校教育中的不足

学校以及学院在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创造能力培养,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引进社会力量和有关专业人士,加强职业能力锻炼,改变职业观念,优化研究生院校选择,增加应届毕业生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比赛和实践实训,以提高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素养。

(二)意见与建议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多种多样,这些问题有的来自与家庭,有的来自于地域,有的来自于引导,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尽如人意。作为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就业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学业规划也越发重要,根据就业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给出的如下建议:

1注重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经过四年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会发生一些转变,个人发展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注重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观念,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学校与学院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意愿之间的关系,把实现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勇于到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基层第一线去发展成才,到艰苦的地方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心态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成功,就必须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和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准确定位,既有自信,又能正确估计自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心理和职业观念;既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又使其做好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指导他们正视现实、适应社会,增强自主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并努力寻找自己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3、指导大学生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和社会要求为目标责任制的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一位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和台阶,不断学习、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在入校之后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阶段的学习中。因此,学校与学院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中必须提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职业生涯设计不能是短期行为,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在指导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注意职业需求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规划要有弹性,并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职业生涯的规划。